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不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維護祖國統一是中華兒女不變的追求。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誰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新疆是何時開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管轄的?中央政府設置的是什么機構?清朝前期,清政府在西藏設置了什么機構來加強管轄? (3)明朝和清朝前期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抵抗外侮方面進行了哪些斗爭?各起到了什么作用?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這三種東西,已改變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種在文學上,第二種在戰爭上......” ——岳麓版七下教材 材料二 “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 ——朱彧《萍洲可談》 材料三? 東漢時,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改進造紙術,制成質優價廉的植物纖維紙。 ——岳麓版七上教材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第一種在文學上”指的是宋代的哪種發明?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時期中國的指南針開始運用于哪個領域?到了明代,鄭和的船隊借助指南針這一發明最遠到達了什么地方?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東漢改進造紙術的是誰?
唐詩、宋詞、元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從中可感受文學魅力,一覽歷史勝景。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文學覽勝一:唐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唐朝詩人創作了大量詩歌,譜寫了絲路明珠長安的繁華。俯瞰長安城,“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門向晚茶商鬧,橋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宮殿上,“萬國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考試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讀書人,“喧喧車馬欲朝天,人探東堂榜已懸”。婦女引領者時尚,“女為胡婦學胡妝……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竟紛泊”。 ——據《以詩證史——以唐詩看唐都長安的繁華》 (1)據材料和所學知識,以長安為例,歸納唐朝繁盛的表現。 文學覽勝二:宋詞——長憶錢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杭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戶口日益增”“開肆三萬室”,至宋代更為東南繁華之最,“衣冠畢會,商賈云集”。柳永詞“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參差十萬人家”,潘閬詞云“萬家掩映翠微間”。 ——據《宋朝詩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場分析》 (2)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杭州在唐宋時期的發展盛況。簡要分析其在宋代成為“東南繁華之最”的原因。 文學覽勝三:元曲——四圍錦繡繁華地,車馬喧天鬧起 元朝建立后,絲綢之路更加通暢,東西交往頻繁。馬致遠在散曲中贊美:“至治華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國土盡來朝”。貫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總欣伏,大元至大古今無”。清代魏源說:“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過于漢唐”。 ——據《元曲的人文精神與文化啟示》 (3)據材料和所學知識,舉一史實說明元朝疆域“過于漢唐”。馬致遠、貫云石、魏源對元朝有什么共同認識?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上,政治制度的確立、改革和不斷完善,鞏固了國家的統治和民族的統一。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人教版統編教材《中國歷史》七上 (1)根據材料一,指出西周實行了什么政治制度?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該制度實行的目的。 材料二 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大國……在世界歷史中,特別是與其他古國相比,是一個十分罕見的現象。這其中有地理、經濟、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除此之外,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制度,也是這個多民族的千年古國得以始終維持統一的重要原因。 ——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 (2)材料二中“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制度”主要是指什么制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該制度在秦朝時的具體表現。 材料三 軍機處之所以創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個聯系緊密的助手小班子幫助他起草敕令;部分則由于它是一種避開權勢顯赫的親王,從而進一步鞏固皇帝權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軍機大臣與皇上商討國是,并就一些皇上還未批閱的奏折提出對策建議,以及盡力記下皇上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諭旨。 ——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 完成下列要求: (3)根據材料三,指出軍機處設立的原因及其職能。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設計的認識。
根據下列提示,寫出相對應的歷史事件: (1)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標志是:____。 (2)元朝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建立的行政機構是:____。 (3)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的標志是:____。 (4)乾隆時期,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的措施是:____。
根據下列提示,寫出相對應的歷史人物: (1) 《齊民要術》的作者是:___。 (2)《傷寒雜病論》的作者是:____。 (3)《資治通鑒》的編寫者是:____。 (4)《牡丹亭》的作者是:____。
以下文物按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我國古代歷朝統治者為強化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①秦朝推行郡縣制 ②唐朝頒布“推恩令” ③元朝設立“廠衛”機構 ④清朝設立軍機處 A. ①③ B. ①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明朝建立以后,先后18次修筑長城,其目的是為了 A. 防御北方蒙古貴族南侵 B. 促進北方經濟的發展 C. 推動了作戰方式的演變 D. 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程
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歷代中央政府管理西藏的措施有 ①設置駐藏大臣 ②設立宣政院 ③設立西域都護 ④冊封達賴、班禪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019年4月,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隆重舉行。我國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是在 A. 隋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活字印刷術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它的發明者是 A.華佗 B.沈括 C.畢昇 D.徐光啟
唐開成三年(838年),日本僧人圓仁來到今南通如東的國清寺。此后他走遍半個中國,研學佛法,受到朝廷及地方州縣的熱情接待。這說明了唐朝 A. 重視中外文化交流 B. 中外貿易往來頻繁 C. 實行開明民族政策 D. 社會生活豐富多彩
大運河沿線擁有多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它的中心在(??? ) A. 余杭??? B. 長安??? C. 涿郡??? D. 洛陽
隋唐時期確立的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官員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三省六部制 C. 科舉制 D. 行省制
“確立縣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軍功……”;“規定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以上材料敘述的是(?? ) A. 商鞅變法和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 B. 商鞅變法和孝文帝改革 C. 西周分封制和孝文帝改革 D. 秦始皇鞏固統-的措施和孝文帝改革
下面是中國古代主要朝代(時期)變更示意圖(部分),相應空格內應依次填入
A.三國、隋、元 B.三國、五代、元 C.東漢、五代、北宋 D.東漢、隋、北宋
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科技文化。下列我國古代人物與科技文化成就的搭配,正確的是 A. 華 佗 ——《草卓綱目》 B. 司馬遷 ——《史記》 C. 宋應星—— 《農政全書》 D. 羅貫中——《紅樓夢》
“漢武帝一反祖宗定法,尊儒術以約束官吏,效法家而嚴懲貪官,王道霸道,交錯為用”。這說明漢武帝治國的特點是 A. “無為而治” B. 儒法并用 C. 重用外戚 D. “以德化民”
對下圖所示秦國有關信息,理解正確的是 A. 商鞅變法成效顯著 B. 分封制基本瓦解 C. 諸侯混戰破壞經濟 D. 改革圖強成為風潮
以下歷史事件發生于商周時期,并被長篇小說《封神演義》用作故事創作背景的是( ) A. 武王伐紂 B. 黃巾起義 C. 安史之亂 D. 陳橋兵變
下列關于我國古代農業發展的敘述,正確的是 A.原始農耕時期,半坡人以種植水稻為主 B.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進一步推廣 C.宋朝時期,小麥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 D.元朝時期,發明并推廣了曲轅犁和筒車
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以愛人之心調節與和諧人際關系的主張是(?? ) ①“仁者愛人”?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④“貴賤有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相傳,神農氏遍嘗百草,還“制耒耜,教民農作”。這一傳說反映了 A. 農業的起源 B. 手工業興起 C. 商業的發展 D. 畜牧業繁榮
袁隆平在出席三亞國際海水稻論壇時,提出以海水稻一顆種子,帶動中國農業全產業鏈走出國門,服務于一帶一路國家。我國最早種植水稻的是 A.元謀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考古發現是研究歷史的重要證據,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說明半坡原始居民(?? ) A. 已從事農業生產 B. 以捕魚狩獵為主 C. 住半地穴式房屋 D. 會人工種植水稻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四萬萬同胞,同仇敵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堅不可摧的長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抗擊大部分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國民黨愛國將士也在正面戰場英勇抗擊日軍:老百姓,冒著炮火,把大刀.彈藥.糧食,蔬菜,內蛋.燒酒.食鹽等送上前線,再將大批傷病員運往后方救治。…… ??? ——人民日報社論《和平與正義是不可戰勝的》 (1)面對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在中國共產黨倡議下建立起來的統一戰線是革命統一戰線還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2)閱讀以上材料,圍繞其主題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邏輯清晰)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將迎來五四運動爆發100周年與新中國成立70周年。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斗爭最后取得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見下圖 (1)材料一圖片反映了的重要運動與五四運動的爆發有一定的關聯性,請說出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爆發的關系 材料二:人民網、新浪網等組織了一次關于“五四精神”的網絡調查。受訪者中,40.2%選擇“愛國主義”,23.4%選擇“民主精神”,20.8%選擇“科學精神”,15.6%選擇“創新精神”。 (2)依據材料二的網絡調查你認為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哪一個?結合所學知識說出五四運動取得重大勝利的成果之一? 材料三: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這次會議被稱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同年10月,紅軍勝利到達陜北。長征的勝利保存和鍛煉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骨干,預示著中國革命新局面的開始。 ??? ——部編教材《中國工農紅軍》 (3)依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回答遵義會議為什么被稱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材料四:美國《時代》周刊一直以其對中國革命的特殊關注而受到世人注目。1949年2月7日毛澤東的圖像首次出現在《時代》周刊封面上(見下圖)。 (4)《時代》周刊選擇這個時間點刊登了毛澤東為封面人物是因為那時國共內戰形勢發生了什么變化? (5)結合以上問題的回答,說說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寫出3點)
審閱下圖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這幅廣告畫大概設計于1935年,當時正是我國的民國時期。那么改用民國紀年的話,該圖應創作于民國哪一年? (2)一個近代企業的歷史,也是一部中國近現代歷史,請問廣告畫中的上海美光染織廠最早可能創辦于什么時期? (3)我國近代出現的該廣告畫,傳達著向往民主、共和、自由的理念,該廣告畫最早可能會在哪一大事后出現? (4)抗日戰爭爆發后,上海美光染織廠極有可能在1937年底隨國民政府首府西遷到哪里? (5)該廣告畫信息中你能發現當時中國社會生活出現了哪些變化?(寫出2點)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此次戰爭(指解放戰爭)的失敗實在是國民黨自己打倒了自己!” ——摘自蔣介石1949年底日記 (1)意味著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標志性事件是1949年4月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解放軍解放了哪座城市? (2)你認為蔣介石的這一說法有道理嗎?請說明理由。
|